
> 一葉知春 | 2025年有機白毫銀針即 | 2025-04-02 |
> 品質自信,榮譽加冕!張天福有機茶再獲 | 2024-12-07 |
> 一年一歲一典藏!張天?!ぁ甘?/a> | 2024-12-03 |
> 天地開泰,舉國同慶!慶祝中華人民共和 | 2024-09-30 |
張天福:對福鼎白茶的調查研究
福鼎白茶中以銀針最為名貴,此茶除一般飲用外尚有藥用價值。白茶茶性清涼,能退熱、降火,可用于治療麻疹。海外華僑重視此茶,喜好飲用。福鼎白茶主銷香港(占80%~90%)地區,其次為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及歐洲的一些國家。
60年代初,白茶輸出量約占福建省對外出口茶葉的10%。每噸銀針價值15500美元,特級白牡丹4300美元,特級貢眉2900美元,壽眉900美元。每年可換回約20萬美元的外匯,這在當時福建農產品中也是一項創匯的主要品種。
張天福先生雖然身處逆境,但他并沒有過多地去考慮自己在這個社會運動中的得失,他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對茶的研究上,他注意到福建省四大茶類之一的白茶成為特種的外銷茶類。
在對此茶的研究中發現,歷史上有關白茶的資料缺乏系統的記載。由于外銷市場需要日增,如何在技術上提高白茶品質已成為當時的一個重要任務。他決定深入探索,將白茶的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。
由于福建省白茶的主要產區在閩東地區,因此在閩東的地方志與民間保存了一些文獻資料。他在考察產地,查閱文獻并訪問當地老茶農后得出結論:白茶的歷史較其他茶類為短,約始自100多年前,首先出現在福建省的福鼎。
當時,銀針多采自菜茶茶樹。約在1857年福鼎發現大白茶, 1885年當地茶農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,稱大白;對采自菜茶的稱土針或小白。政和縣在1880年發現大白茶, 1889年開始制銀針, 1922年開始制造白牡丹。白茶制造的歷史首先由福鼎開始,以后通過建陽水吉,再傳到政和。在品種上是先有銀針,后有白牡丹、壽眉。

此外,張天福還考察了白茶貿易的歷史,提出在清光緒十六年(1881年)已有銀針外銷,自1910年起在功夫茶暢銷歐美后,白茶也隨之進入歐美地區。
1912~1916年為白茶貿易的全盛時期。當時福鼎、政和兩個縣,每年各出產1000余擔白茶,每擔價格達200~260兩白銀(合352~416銀元)。
1917~1921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,白茶出口貿易一落千丈,因此改制白毛猴、蓮心、白牡丹等品種。到1934年起白茶出口銷路又逐漸好轉。20世紀50年代的20多年中白茶貿易一直穩定,無太大的變化。
白茶原只有福建省制造,從20世紀40年代后期至1953年,廣東也少量制造供內銷,臺灣已開始大量仿制競銷。在這一時期,張天福對白茶茶樹品種進行了深入的考察,發現在閩東地區能用于制造白茶的茶樹品種有:
(1)福鼎大白茶:原產于福鼎縣太姥山。據傳說,距今100多年前(約1857年),由柏柳鄉竹頭村陳煥把此茶移種繁殖開來。又一說是柏柳翁溪村張嚇欽發現的,并于清光緒元年(1875年)由周開陳從后進鄉移植傳播到黃崗鄉。
(2)政和大白茶:原產于政和縣鐵山高倉頭山,據傳說,在清光緒五年(1880年)由鐵山人魏年老將此茶樹移回家中種植,后因墻倒,無意壓條數十株,逐漸繁殖推廣。
(3)水仙:原產于建陽縣水吉大湖巖叉山。據傳說,在清道光年間,由蘇某將此茶樹移植于西乾家前,后用壓條法繁殖推廣。
(4)菜茶:菜茶栽培歷史約有1000余年,由于長期用種子繁殖與自然變異的結果,性狀混雜,后以武夷菜茶為代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