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《老炮兒》火了,最大的賣點是情懷,老北京獨有的那種情懷,它瞬間觸發了北京人對過去胡同生活的懷戀。為什么北京人鐘愛茉莉花茶?今天張天福小編為您介紹。
如今北京的胡同拆了,原來的四合院、大雜院,成了寫字樓、商場、街心綠地;知根知底兒、朝夕相處的老街坊散了,早晚兒的問候、大事小情的關照、乃至磕頭碰臉的小插曲,一并也都省了;陪自己長大的大棗樹、葡萄架、鳥籠子、煤爐子也全沒了蹤影;連那些老北京人的規矩在高樓大廈間似乎也不再通行。北京人驀然回首,兒時的故鄉已經無處尋覓,那些快樂的時光躲在記憶深處,觸不可及。
一切都變了,但是仔細琢磨,有些東西確實還在,盡管不多。比如北京人無冬歷夏離不開的茉莉花茶。對于老北京人來說,冬天的早晨起了床,先把煤球兒爐子籠著,把汆子放在火上,不一會兒,水汽開始在小屋里彌漫,用滾開的水沏一壺濃濃的熱熱的釅釅的花茶,在裊裊的茉莉香氣中,一天的生活才算開始了。多少年北京人一直獨愛茉莉花茶,雖然煤球兒爐子換成了燃氣灶,小屋變成了二居室,但是早起一壺茶的習慣沒變。
老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,尋根究底起來,這里面還有不少故事。北京并不產茶,綠茶多產于江浙,而茉莉花也是南部特產,可為什么北京人偏偏愛上了這茉莉花茶呢?關于這點,坊間有好多說法,今兒咱也把它亮在明處,讓大家一起來評斷評斷。
說法一:水質差
在沒使上自來水之前,北京的水質總體上較差,除了皇上飲用的玉泉山泉水,老百姓的飲用水大多是硬、澀、咸、苦。尤其對于泡茶來說,遠不及南方的泉水、江水。為調和水質,京城的茶莊紛紛拼配花茶,以茶香帶花香,由此沖泡出的茶滋味更加濃釅,并且掩蓋了水的缺陷。
說法二:地理位置
北京不產茶,綠茶多產于江浙一帶,古代南北交通不便,路上要花費很多時間,而綠茶的缺點是不易久存,時間一長,香氣散盡,還易產生霉變。發酵茶容易保存,但苦味太重,此外發酵茶促進人體代謝,飲后易產生饑餓感,在熱量普遍不足的時代,發酵茶顯然更適合肉食為主的游牧民,普通京城百姓很難接受它。
花茶的出現彌補了這兩方面的缺陷,因此后來居上。茉莉花減弱了茶中的澀感,還讓茶味變得更醇厚。過去大運河是聯通南北的主干道,北京民間風尚多效仿揚州、蘇州。蘇州有茶、有茉莉花,在宋代時就栽種茉莉花,并作為制茶的原料。喝花茶是蘇州人為先,北京人跟風兒,但是不久,花茶就被北京人喝出了市場,喝出了風格,如今這濃釅的茉莉花茶,反倒成了北京的地方特色。就拿老字號張一元來說,大柵欄老店里的產品涵蓋花茶、綠茶、紅茶、烏龍茶、普洱茶等六大類,400多種,最受歡迎的還是 “天下第一香”的茉莉花茶。尤其是過年之前,茉莉毛尖、茉莉金茗眉、茉莉玉芽等等,一天一個店的銷量就是好幾噸。
說法三:養生
花茶大多是用綠茶加入茉莉花窨制而成的。中醫學認為,茶“苦而寒,最能降火,清心神。”茉莉花則是“辛,熱,去寒積。”兩下里一對比,會發現,茶的寒與茉莉花的熱,恰好協調互補。北京四季分明,不像南方常年濕熱,所以北京人秋、冬季節單喝綠茶是不舒服的,茉莉花茶是解決北京人喝茶的最好辦法。飲茶中其實包含著中醫理論。
說法四:北方人口重
餐與飲一衣帶水,喝茶的習慣與飲食習慣有很多類似。南方人飲食精細、清淡,北方人口味重更加豪放。喝茶也一樣,南方人喝茶講究細嘗慢品,綠茶、紅茶、白茶、黑茶等等,喝茶的過程中還對茶道較為講究;而北方人則不注重這些形式,偏愛濃郁的花茶,香氣足,滾水直接沖泡,簡單省時不麻煩。喝茶其實也是南北性格的不同體現。